三年的污染源普查工作一晃而過,西寧水保公司,我也從一名普查工作“小白”變成了普查能手。難忘的三年普查經歷,讓我收獲頗豐、受益匪淺,也感觸良多。
把責任扛在肩上,十年一次的時代使命不可辜負。2017年9月,局長把我叫到辦公室,說市里來了文件,將要開展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工作,實施時間長、涉及面廣、困難多、任務重,讓我做好充分的前期準備。我內心既忐忑又興奮,忐忑的是我沒有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的工作經歷,而負責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工作的科長已退休了,找不到可以請教的人;更多的是興奮,十年前我初出茅廬,沒有參與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的資格,而十年后我通過自己的努力,成了縣里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具體負責人。人生有幾個十年,又有幾次機會參與這十年一次的普查,而當下的我年富力強、信心十足。參加十年一次的普查工作讓我有了一種歷史使命感,我不能辜負時代賦予我的責任和領導對我的信任,更不能辜負自己懷揣的環保夢想。
砌墻先打基,我認識到工作的重要性,未來的很多環境管理決策基于當下的普查成果。2017年,我把縣里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時的所有文件資料都系統地學習了一遍,也對污染源普查工作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我認識到,污染源普查工作是一項基礎工作,不一定出彩,但一定很重要。污染源普查數據是重要的環境基礎數據,污染源普查是重大的國情、縣情調查,污染源普查成果為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政策、規劃制定、環境質量不斷改善、生態文明和美麗天臺建設加快推進、補齊生態環境短板、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堅實的基礎。只有真實、準確、全面的普查數據成果才能支撐起下一步精準、有效、系統的生態環境管理決策。我更認識到,做好前期準備、系統謀劃目標是高質量完成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基礎。因此,天臺縣在臺州市最先成立普查辦公室并抽調業務骨干人員實體化運作,最先從財政爭取到普查工作經費,也最先申請并開展污染源普查清查建庫試點和入戶調查試點工作。
細泥燒好瓦,高標準、嚴要求把好質量關,才能經受住實踐的檢驗。首先是把好選聘用人的質量關。通過公開招投標,選聘清查階段、入戶調查階段、質量核查和技術評估工作的第三方機構,制定第三方機構考核辦法,明確工作和人員要求。選聘高素質的普查員和普查指導員,進行集中培訓、考試和分片區培訓,明確其工作標準和責任。同時還要把好數據采集的質量關。數據采集是普查全過程的重點,按照前期試點、總結經驗、全面鋪開的工作思路,制定統一的“1+3”普查全過程質量控制體系,即形成普查員校核、普查指導員一級審核、第三方評估單位二級審核、縣普查辦三級審核的全過程質量控制的標準化流程。通過紙質審核、電話回訪、現場質量核查等方式嚴把數據采集質量。最終,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天臺縣清查階段工作考核在全市排名第一,普查總體工作現場驗收打分全市排名第一。
普查三年來,我感受過痛苦,承受過壓力,揮灑過汗水,也收獲了成長,積累了經驗,提升了專業素養。我自始至終都懷著甘當一名“種樹人”的心態,求真務實、努力工作,為生態環保事業奉獻著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作者:龐海亮
作者單位:浙江省臺州市生態環境局天臺分局